1915年2月20日,为了庆祝18世纪工业革命后最具规模的工程——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举办了盛大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简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这一历史性博览会持续了280多天,吸引了来自31个国家的参与,展品数量超过20万件,参观人数更是达到惊人的1900万。在这场全球经济盛会中,原本默默无闻的信阳毛尖凭借其形态优美、香气清新、滋味浓厚的独特魅力,成功摘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
这个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信阳,当地的茶农和茶人们纷纷欢欣鼓舞,脸上洋溢着自豪与荣耀。然而,远在上海外租界的甘以敬,却因为参与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活动被北洋政府通缉,身陷逃亡之境。他回想起信阳毛尖的种植与制作过程所经历的艰辛,不禁百感交集,夜不能寐。这位被誉为信阳毛尖之父的甘以敬,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豪感与复杂的情感。
甘以敬(1865年-1916年),原名甘庆绵,字瓞浒,号周原,出生在信阳城南的小孙家冲甘家老楼(现今信阳市浉河区柳林乡甘冲村)。甘家世代为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人,因战乱与苛捐杂税,家族祖先迁居信阳。他是甘氏家族在信阳的第十四代传人,家族富庶,拥有大量土地,范围覆盖甘家冲、孙家冲等地方,甚至扩展到李家寨的万家冲、台子畈等地。甘家老楼(今甘家大塘)曾是座拥有近百间房屋的宏伟建筑,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即使历经百年风雨,这座楼宇的石雕、砖雕和木雕依然展现出其绝妙工艺。
《重修信阳县志》曾盛赞甘以敬为“性格朴实,疏财尚义”。甘以敬是家中六个兄弟中的最小者,自幼被过继给了二叔父。成家时,他的财产本应比其他兄弟多五倍,但他觉得不合道义,坚决将所有财产平分给六个兄弟,最终由母亲决定将财产分为七份,甘以敬得到了两份。为了表明自己不愿独占更多的财富,他选择了最为贫瘠的田地,也放弃了住房。甘以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却不安于享乐,他勤奋读书,最终考取了秀才。
年轻时,甘以敬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影响,积极参与传播实业救国的理念。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严重的外患和民生困苦,变法图强的声音愈加强烈,沿海一些省份已经开始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厂的建设,社会也在酝酿着深刻的变革。在信阳这座传统的农业城市,商贸活动几乎不曾盛行,商人几乎不涉及工商业。甘以敬大力倡导兴办民族工商业,却遭遇了当地人异样的眼光和非议。《重修信阳县志》记载:“甘以敬生性开朗,锐意倡导实业,但当时不少人并不理解。”
1900年,清朝政府签署了耻辱的《辛丑条约》,这让中国彻底成为了半殖民地的国家。条约签订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也唤醒了甘以敬等爱国志士的热情。甘以敬毅然投身于实业振兴之路,成为信阳实业振兴的先行者。他先后在家乡柳林黄家湾开设银矿、投资卢家冲煤矿和邢家冈铁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但他并未气馁,继续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办了印刷厂、商行、药店等多种实业,还设立了小学堂,甚至在自家的山坡上试种茶树、油茶和油桐。
1903年,信阳的蔡竹贤提议开山种茶,甘以敬等人积极响应,筹集资金在信阳东部的历史茶区——震雷山北麓,开垦了30多亩土地,种植了约三万株茶树,并成立了“元贞茶社”。这一举动标志着甘以敬与信阳茶业的深刻联系开始。为了改良信阳的老茶,甘以敬特意请来了安徽六安的茶师,指导茶树的种植、采摘和制作。这一举措不仅是信阳的首次,也是中国近代茶叶史上的首例。
位于豫鄂交界的车云山,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矿物质土壤条件成为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这里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山高林密,开云注册是茶树的理想栽培地。车云山下的不远处便是古籍记载中的炎帝神农的故里。传说神农尝遍百草,其中茶被称为解毒良药。信阳的茶,起源于周朝,盛行于唐宋,唐代诗人曾感叹“信阳第一”。宋代,苏东坡也曾推崇信阳茶为“淮南茶中第一”。
清光绪年间,车云山附近的兴隆寺和尚也在这里种茶,因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茶叶品质极佳,口碑甚佳。甘以敬于1910年在车云山下成立了“宏济茶社”,并扩大茶园至40亩,采制出色的茶叶,迅速在信阳及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甘以敬在茶叶产业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创办的多个茶社成为信阳茶产业的先锋。在他的推动下,信阳茶的种植和销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信阳茶在全国茶叶评选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与奖项,逐渐成为中国绿茶的代表之一。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使得甘以敬未能真正见证自己的事业顶峰。1914年,他因支持反袁斗争而被通缉,企业破产,家道中落。他逃亡至上海,在那里病重去世。甘以敬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为信阳茶产业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随着时间的流逝,信阳毛尖茶逐渐复兴并走向全球,成为中国绿茶的代表。如今,信阳毛尖的产业已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球茶叶市场的翘楚。为了纪念甘以敬对信阳茶的贡献,2009年,信阳市在茶之韵广场为他树立了铜像,永载史册。